何以笙箫默小说 > 锦衣 > 第七百六十四章:圣贤

第七百六十四章:圣贤

    张静一此番决心颇大。

    做任何事都要未雨绸缪。

    辽东的未来已经可期。

    只是将来这辽东是谁之天下,却是张静一一直犹豫的问题。

    经历过明末乱世之人,大抵都会产生两种价值感。

    一种是人命如草芥,放眼看着四处的杀戮,见这血流千里,便滋生出了麻木之心。

    既然人命不值钱,既然别人的锥心之痛本是理所当然,那么自是宁教天下人负我,不教我负天下人。

    因而,乱世盛产的多为枭雄之辈,他们的血早就凉了,心也早就刚如坚冰,他们尔虞我诈,谋算一切,一切都以自我的利益为最终的考量。

    正因为如此,天灾之后,总是人祸,人祸的根源,恰为这些一切以自己利益为准绳之人。

    却殊不知,历朝历代,这般的枭雄,又有几人可以善终,就如当初第一个提出皇帝者兵强马壮者也之人一般,当他手握大权之时,耀武扬威,固然可以不可一世,他可以大开杀戒,可以将皇帝如猪狗一般的揪出来,随意屠杀为乐的时候,想来一定想不到,这世上终会有第二个、第三个、第四个兵强马壮之人,将他和他的子孙揪出来,而后碎尸万段。

    所以这一条路是走不通的。

    历史上,曾出现许多的圣贤,这些圣贤四处奔走,推行自己的主张,某种程度,就是希望建立一套秩序,遏制前者,因而,乱世出枭雄,往往也出圣贤。

    诚如当初孔子礼崩乐坏之后的感慨,继而希望根据周公的礼法,推行出一套新的礼制,让人们不去通过兵强马壮的杀戮来决定高低,而是妄图建立一套礼制来决定人的高低。

    其实孔子这一套,在当下而言,确实可笑,不但不切实际,而且在后世儒家弟子们攫取利益之后,早将他的理论歪曲了。

    可不得不说,在他那个时代,在那群雄并起,诸侯们耀武扬威,人命如草芥的时候,孔子提出的礼制,绝对称得上是圣贤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问题在于,一些巨商已开始出现,这些巨商与枭雄其实是没有分别的,同样都是利益最大化,同样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,如果修改一个律令可以令他们得利,他们就会修改律令,如果践踏一个律令可以使他们牟利,他们也定会在所不惜。

    这无关人的道德,而在于当你成为了巨商,那么你的立场和思维方式,其实就已经和芸芸众生不同了。

    换一个角度来说,若没有这样手段,没有这样的狠辣,又如何能够在商人之中脱颖而出,成为巨商?

    同样一个买卖,你稍有仁慈,你的收益就会比其他的同行少。

    可问题在于,商业竞争的本质不是你赚多他赚少的问题,商业竞争最终走向的就是本身就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,你赚的少,意味着你承担风险的能力会减弱,任何一次市场的动荡,那么你的仁慈便会教你破产,沦为贫民。

    这其实就和关内的地主一样,真正肯行善,舍不得下力气压榨的,就意味着在土地的收益减少,你囤的粮食不够多,平常的年景倒也还好,可是一次天灾来临,别人的粮多,会在天灾时趁机大肆兼并,会囤货居奇,大赚特赚,而你却因为粮少,收益暴跌,甚至不得不卖田卖地来度过危机。

    因而,巨贾对于这个时代而言,道德上绝不可能比士绅要高明多少,甚至张静一觉得,商贾的道德水平可能比士绅要低得多,士绅好歹还会顾念一些乡情,好歹还读一些假道学的书,可商贾奉行的却是真小人的理论,是赤裸裸的攫取利益。

    之所以张静一依旧还依赖这些商贾,只是因为当下工商生产力更高,生产方式更为先进而已。

    只是不能就此放任下去,因为一旦无节制的放任,后果也极为可怕。

    既如此,那么就必须得有一个政治实体对其进行平衡。

    一个单纯的组织是不牢靠的,必须这个组织之中,容纳了东林军、锦衣卫还有文吏系统,并且在这组织上,建立一套新的‘礼法’。

    当然,在将来,这个组织可能会有人被腐蚀,也可能有人会和商贾同流合污。

    可是……这样的组织也会天然与巨商群体产生一个巨大的矛盾,那就是,这未来的天下,到底是谁说了算的问题。

    张静一要的是有一个群体驾驭巨商,这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而且当下,这个组织的主要发展人群来源于文吏和军校,以及锦衣卫。

    在辽东,这三个来源,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,无论是文吏的招考还是军校的招考,这都意味着,至少绝大多数发展人群,出身终究还是寻常的普通子弟。

    只有这些子弟们,才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,热衷于考试,从而在辽东牟得可能只是军中的小骨干,或是普通的文吏、司吏,又或者是辽东锦衣卫某个緹骑和校尉的小职位。

    千万不要小看他们,他们未来会是同学会中的一员,一个人可能没有力量,可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组成的同学会,他们的利益诉求,就定然不会是商贾群体那般只以牟利为宗旨了。

    定下了方略,便是以李定国人等组成了一个同学会成立委员会。

    而后,便有雪片一般的意见,进入委员会甄选,紧张的甄选之后,一个个决议则送至张静一这里。

    张静一则与众人进行讨论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东西太新潮了,新潮到绝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辽东殿下想和自己的门生们沟通情感,所以要成立一个类似于联谊为目的的组织。

    因而许多人并没有察觉到什么,只是觉得这更像是类似于同乡会似的东西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决议,却是孙可望和李来亨等人提出的,他们倡议发展的会员,也需增加至流民的群体,不能单以军校和文吏为目标。

    大家讨论甚是激烈。

    因为孙可望和李来亨这些人在学中的资历很浅,不过他们的理论却很充分,流民在辽东的群体最大,当初那些流寇,如今也在都在辽东安居乐业,他们从前虽为流寇,却也有不少有志之士,不可将他们排斥在外。

    孙可望和李来亨这些人,可没有将这传出来的同学会消息当做等闲的消息来看。

    他们不是普通人。

    毕竟是尸山血海中爬出来,带过兵,打过仗,处置过复杂的治理问题的人。

    虽然现在他们入学,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员,却有着极灵敏的嗅觉和洞察力。

    因此,两百多个当初流寇出身的人,一经商议,立即联名投书。

    而在成立委员会里,此事讨论的却是最激烈的。

    有人认为既是同学会,且李来亨这些人吸纳进来就已足够,不必专程在从前的流寇之中继续发展骨干。

    可如李定国这样的人,却是支持的,他们认为同学会既以苍生福祉为目标,眼下辽东最多的就是流民和当初的流寇,怎可忽视。

    一时吵得不可开交,委员会里也是五五开。

    张静一似乎也有些举棋不定,于是忙是将这李来亨召至旅顺。

    李来亨见了张静一,行了师礼。

    张静一含笑着道:“这几日,你们倒是做了好大的事。”

    这话本意是调侃。

    李来亨道:“恩师,学生据理力争,也是为了同学会好,此同学会,非同乡会,若是同乡会,大家抽个空出来,摆宴吃席,联络一下乡谊,自然不该让流民们凑这个热闹。可恩师既有所图,如何能将流民们拒之门外。他们来辽东,举目无亲,正因为恩师的安置,如今才有今日,恩师对他们而言,实为再生父母。如今这同学会建立在即,所提倡的,却以苍生立命为主旨,流民难道不是苍生吗?以学生之见,发展流民有三个好处,其一,令我同学会为真正同学会,壮其筋骨。其二,使我同学会深入底层,使我辽东上下为一心。其三:也可借此,使下情传达于上,免使同学会中,不知民情,有这样三个好处,才可促成大事。若恩师想要的,只是束之高阁的同学会,如关内士绅一般,只是口里说一说为苍生立命,学生的陈情和上书,恩师可以罔顾,可若恩师当真想要力行新政所言的可使天下人安居乐业,便非吸纳流民不可。”

    张静一道:“你倒是颇有见的,可是在学中学的吗?”

    “学里所学,其实多是书本里的知识,只是学生贫苦出身,又有一段……征战的经历,所以结合了书本里的知识,方有醐醍灌顶之感。其实学生一直在想,书本之中的知识,哪一样不是至理呢,不说军校中的宣教,单说四书五经,其实也是字字珠玑,每一个字,每一句话,都称的上是至理。可学生却发现了一个事实。”

    张静一来了兴致:“事实?”

    “学生发现,在军校之中,同样的道理,有的人感触极深,有的人却只是当其是照本宣科,难有触动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7017k

    

    http://www.yetianlian.net/yt36019/28459202.html

    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etianlian.net。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etianlian.net